回顧與前瞻

減碳
近十年,政府已撥款超過$470億推行各項減碳措施,兩間電力公司亦投放共約$390億於減碳項目
減少燃煤發電
煤佔發電燃料組合的比例由2015年的一半減至少於四分一

節能綠建
2020年用電量比2015年節省約21億度電(-4.7%)


電動車
2021年上半年,每5輛新私家車即有1輛電動車

適應及應變
氣候變化基建工作小組:主要研究項目
強化基建設施
- 研究香港重要政府基礎設施在極端天氣下的抗逆能力
- 超強颱風正面襲港的敏感度測試
- 極端海平面的頻率分析
熱帶氣旋
- 極端風力的推算
極端氣溫
- 研究極端溫度對政府基礎設施潛在影響
水浸風險消減工作
消除127個水浸黑點,餘下4個黑點將陸續完成改善工程
運輸系統應變方案
更新應變方案,處理大型運輸基建的緊急情況
天災應變計劃
政務司司長主持跨部門督導委員會處理大規模天災
緊急警示系統
在緊急情況下向流動用戶發出訊息,提醒大眾採取應變措施
強化基建設施
- 研究香港重要政府基礎設施在極端天氣下的抗逆能力
- 超強颱風正面襲港的敏感度測試
- 極端海平面的頻率分析
熱帶氣旋
- 極端風力的推算
極端氣溫
- 研究極端溫度對政府基礎設施潛在影響
水浸風險消減工作
消除127個水浸黑點,餘下4個黑點將陸續完成改善工程
運輸系統應變方案
更新應變方案,處理大型運輸基建的緊急情況
天災應變計劃
政務司司長主持跨部門督導委員會處理大規模天災
緊急警示系統
在緊急情況下向流動用戶發出訊息,提醒大眾採取應變措施

‧
綠色宜居
‧
持續發展
碳中和路線圖
挑戰
- 減碳有價
- 空間限制
- 科技突破
- 極端氣候
- 人才需求
- 全民參與
策略‧機遇
邁向碳中和可締造豐富多元的發展機遇,提升香港的競爭力和支持可持續發展
督導協調
行政長官主持氣候變化及碳中和督導委員會,制定整體策略
綠色金融
加快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成為區內綠色金融樞紐
氣候預算
未來15至20年投入約$2,400億應對氣候變化
綠色經濟
促進綠色產業發展,創造投資和就業機會
氣候變化與碳中和辦公室
成立新辦公室,加強統籌和推動減碳工作
科技創新
推動創科發展和再工業化,促進應用減碳技術和綠色科研
諮詢委員會
成立專責諮詢委員會,鼓勵公眾包括青年參與
教育培訓
大專院校課程增潤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內容
公眾參與
政府和各界別攜手合作,鼓勵大眾實踐低碳生活
碳中和社區
將主要策略增長區發展為碳中和社區
淨零發電·節能綠建
2019年發電佔碳排放總量約66%。香港會逐步減少使用化石燃料,加快步伐使用更多清潔的零碳能源
淘汰燃煤發電
不再使用煤作日常發電,由低碳至零碳能源取代
零碳能源
試驗使用新能源和加强與鄰近區域合作,增加零碳電力供應
可再生能源
公私營界別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增加其發電比例
協同創新
尋求投資和開發機會,參與和營運鄰近香港的零碳能源項目
減碳有價。建築物佔全港用電量約90%,推動節能和提升能源效益,有助減少能源轉型的成本
樓宇節電
加強規管
持續提升建築物的能源表現
- 擴展規管範疇至所有高耗能建築物
- 進行更頻密的能源審核
- 實施建議的能源管理機會
- 加強推動重新校驗
研究為指定器具制訂最低能源效益要求
智能管理
利用智能科技加強節能管理及提升建築物及基建設施的能源效益
把區域供冷系統融入發展項目
綠色運輸
2019年運輸佔碳排放總量約18%,電動車普及化和其他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發展,有助運輸界別達至零碳排放
《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
《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
落實《清新空氣藍圖》推動使用新能源運輸工具的策略,加快低碳轉型
推展《電動車路線圖》的措施,達致2050年前車輛零排放
氫燃料車輛
試行氫燃料電池巴士及重型車輛
電動私家車
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記燃油及混合動力私家車
新能源運輸
逐步使用新能源渡輪
全民減廢
2019年廢棄物佔碳排放總量約7%,發展轉廢為能設施及推動減廢回收,可擺脫依賴堆填區處理生活垃圾
《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
推展《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實踐「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的願景
都市固體廢物收費
籌備推展垃圾收費,鼓勵全民減廢及回收,加強社區配套支援
管制即棄塑膠餐具
分階段管制即棄塑膠餐具等,從源頭減少塑膠
轉廢為能
發展足夠轉廢為能設施,擺脫依賴堆填區處理生活垃圾
- 減碳有價
- 空間限制
- 科技突破
- 極端氣候
- 人才需求
- 全民參與
邁向碳中和可締造豐富多元的發展機遇,提升香港的競爭力和支持可持續發展
督導協調
行政長官主持氣候變化及碳中和督導委員會,制定整體策略
綠色金融
加快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成為區內綠色金融樞紐
氣候預算
未來15至20年投入約$2,400億應對氣候變化
綠色經濟
促進綠色產業發展,創造投資和就業機會
氣候變化與碳中和辦公室
成立新辦公室,加強統籌和推動減碳工作
科技創新
推動創科發展和再工業化,促進應用減碳技術和綠色科研
諮詢委員會
成立專責諮詢委員會,鼓勵公眾包括青年參與
教育培訓
大專院校課程增潤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內容
公眾參與
政府和各界別攜手合作,鼓勵大眾實踐低碳生活
碳中和社區
將主要策略增長區發展為碳中和社區
2019年發電佔碳排放總量約66%。香港會逐步減少使用化石燃料,加快步伐使用更多清潔的零碳能源
淘汰燃煤發電

不再使用煤作日常發電,由低碳至零碳能源取代
零碳能源

試驗使用新能源和加强與鄰近區域合作,增加零碳電力供應
可再生能源

公私營界別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增加其發電比例
協同創新
尋求投資和開發機會,參與和營運鄰近香港的零碳能源項目

減碳有價。建築物佔全港用電量約90%,推動節能和提升能源效益,有助減少能源轉型的成本
樓宇節電

加強規管
持續提升建築物的能源表現- 擴展規管範疇至所有高耗能建築物
- 進行更頻密的能源審核
- 實施建議的能源管理機會
- 加強推動重新校驗

智能管理


2019年運輸佔碳排放總量約18%,電動車普及化和其他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發展,有助運輸界別達至零碳排放
《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
《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

落實《清新空氣藍圖》推動使用新能源運輸工具的策略,加快低碳轉型

推展《電動車路線圖》的措施,達致2050年前車輛零排放


氫燃料車輛

試行氫燃料電池巴士及重型車輛
電動私家車

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記燃油及混合動力私家車
新能源運輸

逐步使用新能源渡輪
2019年廢棄物佔碳排放總量約7%,發展轉廢為能設施及推動減廢回收,可擺脫依賴堆填區處理生活垃圾
《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


推展《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實踐「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的願景
都市固體廢物收費

籌備推展垃圾收費,鼓勵全民減廢及回收,加強社區配套支援
管制即棄塑膠餐具

分階段管制即棄塑膠餐具等,從源頭減少塑膠
轉廢為能

發展足夠轉廢為能設施,擺脫依賴堆填區處理生活垃圾

與時並進,按《巴黎協定》精神,約每五年檢視減碳策略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