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icon

公眾參與過程

公眾參與文件


附錄

附錄1:公眾參與過程

是次公眾參與採取由下而上及持份者為本的模式。參與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就減緩氣候變化行動確立討論方向,而第二階段則希望加深公眾認識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就低碳轉型凝聚共識。

在第一階段,來自不同界別的專家成員於2018年5月組成了支援小組,就公眾參與的範圍向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提供意見。就此,支援小組在2018年7月至8月期間,與不同持份者包括專業團體、學者、環保組織、青年團體、商界、運輸業界、物業管理公司及區議會和政府相關委員會代表等,舉行了六場焦點小組會議。焦點小組的目的是希望廣納各持份者對是次公眾參與整體方向的初步意見,以訂出可供市民討論的關鍵議題,及鼓勵公眾參與表達意見的方法。

綜合焦點小組會議所得及支援小組的意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制訂了此公眾參與文件,以開展第二階段的公眾參與。在此階段,委員會在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策動永續發展坊的協助下,會廣泛向市民介紹此公眾參與文件,並會舉辦一系列簡介會、地區討論坊及其他形式的公眾互動活動,以收集社會各界的意見,共同制定香港的長遠減碳策略。為廣泛接觸更多市民,是次公眾參與的支持機構將會透過他們的網絡協助推廣公眾互動活動。此外,委員會亦會透過電視宣傳短片、電台宣傳聲帶、宣傳海報、專屬網站及於指定地點舉辦巡迴展覽,向市民推廣是次公眾參與。

公眾參與過程

附錄2:國際經驗 - 措施和例子

教育及宣傳
柏林32

為提升氣候意識,柏林在公眾和企業中推出廣泛教育和溝通策略

  • 推出「拯救氣候書」,目的是宣傳提升能源效益和能源自給的訊息,此書亦包含氣候友善型消費及行為改變小貼士
  • 改變日常生活習慣:柏林人可以利用綠色獎勵卡收集環保消費的積分,然後將其兌現 (例如修理有瑕疵的產品而不是扔掉或使用能有助減緩氣候變化的交通模式)
  • 通過先導項目及倡議,如「氣候中和的校園」、把「氣候中和」打造成主流的共同理念,並結集各種倡議方式和活動,向社會上不同界別人士宣傳有關訊息,如「柏林能源效益提升運動」便是其中一個面向普羅大眾的項目
  • 向中小企提供建議和拓展企業網絡,以促進氣候友善的創新項目;並建立能源和氣候保護基金以支持業界的相關工作


提升建築物能源效益
紐約市33

2019年,紐約市通過法案,計劃從2024年開始為大型建築物設定碳排放上限。法例規定為總面積逾25,000平方呎(2,322平方米)的大型建築物設定碳排放上限,並將逐步收緊有關限制,目標到2030年及2050年分別減排40%及80%。

為了達致上述目標,建築物需要提升其供暖及空調系統、窗戶和隔熱等設施的能源效益。建築物不符合規定,其業主可被罰款,而罰款額將根據建築物的大小及超出碳排放上限的多寡而定

東京34

2010年,東京開始實行碳交易計劃。此計劃是全球首個在城市層面推動的碳交易制度,以鼓勵大型商業辦公大樓及工業建築物(即每年使用1,500公秉油當量或以上之二氧化碳排放設備)進行減碳。

建築物業主須採取各項能源效益措施或借助碳交易平台以達到相關的減排要求。第一階段(2010-2014)規定排放上限比基準年*的排放量低6%;第二階段(2015-2019)在考慮到創新科技、市場效率及長期投資規劃等因素後,排放上限收緊為比基準年的排放量低17%

註:*在2002年至2007年期間,任何連續3年的平均排放量



能源界別減碳
德國35

2019年1月,德國政府宣布最遲於2038年全面停用煤電,並會在2032年審視有關決定。

柏林計劃於2050年前將碳排放量由1990年水平減少85%。2017年10月,柏林成為第一個通過煤炭廢止法的德國聯邦州,將於2030年結束燃煤發電和供熱。當地將興建分布式燃氣熱電聯產發電廠以取代陸續關閉的燃煤發電廠,進行發電及提供區域供暖。

丹麥36

丹麥在全球風能生產領域中名列前茅。在2017年,丹麥近44%的電力消耗均來自陸地和海上風力發電渦輪機。丹麥在未來陸續增建風力發電廠,將逐步提升其風能的產量。

另外,與挪威、瑞典和德國等周邊電網的連接,使丹麥能在需要時出口過剩的風力能源,並在風力不足時進口挪威的水力能源、瑞典的核電以及德國的太陽能。


西雅圖

美國華盛頓州約70%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372017年,西雅圖市(華盛頓州内最大的城市)近91%的電力消耗來自水庫式水力發電。38西雅圖市電力局(Seattle City Light)為一家公營電力公司,其負責營運的斯卡吉特河水電設施項目( Skagit River Hydroelectric Project)及邊界水壩( Boundary Dam),為西雅圖市供應約一半的電力,而剩餘部分則來自其他可再生能源(如風力發電)和核能,以及在電力批發市場上向聯邦電力管理局購買。現時,聯邦電力管理局會將政府營運的水電大壩及核電廠所產生的電力,出售予位於太平洋西北地區(包括愛達荷州、奧勒岡州及華盛頓州等地)的公營和私營電力公司。



推動綠色運輸
挪威39

挪威於2016年宣布對化石燃料車輛的禁令,計劃於2025年前禁止銷售所有汽油及柴油車輛。挪威亦推行「污染者自付」稅制,旨在降低汽油及柴油車輛的銷量,並推動使用電動車。該制度會在化石燃料車輛使用收費公路和渡輪服務時,根據其排放量徵收額外費用,而零排放╱低排放車輛則可免費使用該些服務。

挪威首都奧斯陸計劃於2019年前在市中心永久禁止車輛行駛,亦為此大力投資公共交通系統,並以自行車道取代原有35英里(約56公里)的車路。

首爾40

共享汽車服務是一個基於「共享駕駛」和「共享經濟」的概念,近年日漸流行。有別於傳統汽車租賃服務,用戶可以透過互聯網或智能手機應用程式預訂,然後於預約時間內駕駛共享汽車。

共享汽車有助節約資源及節省擁有一輛私家車的開支。南韓首爾市於2013年推出共享汽車計劃(Nanum-Car),作為其運輸需求管理策略的一部分。為鼓勵使用環保汽車,首爾展開了電動車共享服務。Socar,作為南韓最大的共享汽車服務供應商表示,其登記人數在2017年已超過300萬,估計每十名擁有駕駛執照的韓國人中就有一人是Socar用戶。



經濟機遇及融資機制
蘇格蘭41

過渡至低碳經濟將帶來顯著的經濟增長,以及為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締造新的機遇。蘇格蘭政府制定了低碳經濟策略,作為其整體經濟發展政策的重要一環,在確保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外,同時使蘇格蘭能達致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並且能過渡至低碳經濟。重點範疇包括營商環境及整體經濟、能源、建築環境、交通及當地資源

英國42

英國的股票市場處於世界領導地位,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近80隻綠色債券,合計融資額超過240億美元,涉及七種貨幣。2018年,英國政府宣布將與倫敦市法團合資建立新的綠色金融研究所(研究所),以支持英國和國外的可持續金融發展。該研究所是綠色金融特別工作組提出的政策建議之一,旨在促進低碳經濟投資,並使英國經濟邁向深度減碳之路。該研究所希望可匯集英國現有的實力並創造商機,以便來自世界各地的公司可藉此一站式平台,與世界領先的氣候科學和資本建立聯繫

附錄3:邁向低碳社會的相關措施

城市規劃有助緩減氣候變化

《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作為本港一項重要的規劃研究,旨在重新檢視香港整體發展策略。香港2030+建議了一個概念性空間框架,包括在新策略增長區創造經濟活動及建立就業樞紐,為不同技能人士創造職位,拉近職位與居所之間的距離,既可紓緩交通擠塞,同時減少交通運輸使用量所帶來的碳排放,達致打造低碳城市的目標。我們在制定長遠規劃策略時,應考慮在各區創造不同種類的經濟活動和就業機會。43


香港2030+

樹林的碳匯功能

碳匯是一個天然系統,吸收及貯存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樹林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樹木和植物吸入或吸收大氣層的二氧化碳用作生長時所需營養。二氧化碳中的碳變成植物的一部分並儲存在樹木、莖部和葉部。雖然樹林也會隨着自然更替而釋放一些二氧化碳,但一個健康的樹林其儲碳的速度通常比排碳的速度快。

在香港境內,有超過70%的土地被植被覆蓋,是城市中主要的碳匯。2016年香港碳匯的溫室氣體總吸收量為45.4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比香港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其百分之一。


附錄4:節能小貼士

10 個家居節能小貼士44
盡量使用風扇代替冷氣。
選用貼有「一級」能源效益標籤的家用電器產品。
採用變頻式冷氣,相對非變頻式冷氣,每年可節省達40%的耗電量。
不使用電器時,應將電源關掉,減少備用能源消耗。
關掉不使用的燈。
雪櫃門應經常緊閉, 並確保其密封墊緊貼, 避免開門過頻。
應裝滿一機衣物才洗衣。洗衣機半滿與全滿都會耗用相約的電力。
以較具能源效益的發光二極管(LED)燈泡代替鎢絲燈泡。
花灑淋浴比浴缸浸浴可節省50%的熱水和能源。
選用具風力循環功能的電焗爐比一般傳統電焗爐更節省能源。


10個辦公室節能小貼士45
如有足夠自然光可選擇關燈。
在夏季使用空調設備時,維持平均室溫在24℃至26℃之間或以上
購買具能源效益的辦公室設備型號。
關掉不使用的辦公室設備電源,減少備用能源消耗。
把屏幕光度調至使用者感覺舒適的最低水平。
安裝用戶/移動感應器以自動控制不常用的冷氣及照明的開關。
穿輕便衣服以減少使用空調設備。
在不使用時,應將充電器及變壓器從插座拔除。
辦公室設備須定時維修,以維持最佳能源效益。
安排最遲離開的員工在離開辦公室前檢查及關掉所有不需要的冷氣、照明和辦公室設備的電源。

附錄5:我們正如何提倡節能和能源效益?

法例規則

  • 政府會定期提高與建築物相關的法定能源標準,並會每三年檢討《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一次。最新標準(《 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2018 年版 )將於2019年8月全面生效,與2012年的標準相比,其能源效益將提高18%。

標籤計劃

  • 立法會於2018年5月通過法律修訂,以推行第三階段《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計劃已於2018年6月1日正式生效,以涵蓋更多類型的家用電器產品,寬限期為18個月。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的第三階段將於2019年12月全面實施。

稅務優惠

  • 進一步加快對可再生能源和節能建築的稅務減免,由五年縮短至一年。

資助計劃

  • 根據政府與兩間電力公司所簽訂於2018年後生效的《管制計劃協議》,電力公司進一步注資現有的節約能源基金,以支持節能及重新校驗工程,包括實施樓宇為本的智能╱資訊科技技術。電力公司亦成立新基金以支持電器更換或升級到更節能的型號。電力公司亦為非住宅樓宇提供免費能源審核服務,協助客戶尋找節能機會 。

科技發展及創新

  • 機電工程署向業界推廣不同的節能措施和技術,例如重新校驗和安裝智能節能設備
  • 機電署推出網上平台 E&M InnoPortal,以創新科技推廣能源效益及節約能源,以及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該平台為政府部門、公營機構以及機電業界對創科的需求,與初創企業及學術機構提供的解決方案進行配對。機電署亦提供政府場地實地測試成功配對的項目。
  • 兩家電力公司將在2025年之前推出一項為期7年的計劃,以智能電錶和後端設備取代其機電式電錶。智能電錶向客戶提供耗電數據,將有助於促進客戶改變行為以節省能源。

區域供冷系統

  • 政府正逐步在啟德發展區興建區域供冷系統,並研究在其他新發展區(如東涌新市鎮擴展區)興建同類系統。

被動式樓宇設計

  • 《建築物(能源效益)規例》規定商業樓宇和酒店須符合總熱傳送值標準,從而節省空調所使用的能源。政府進一步頒布全新的住宅熱傳送值標準,並已於2015年4月生效。商業樓宇和酒店的總熱傳送值標準和住宅熱傳送值標準須定期檢討,而前者將在2025年前進行兩次檢討。

能源審核及碳審計

  • 機電工程署於2016及2017年完成約340幢主要政府建築物的能源審核,找出能源管理機會。
  • 自2017年4月起,各政策局及部門須開始為主要政府建築物定期進行碳審計,以探討減排空間,並須披露該等建築物的碳排放資料。

綠色建築認證

  • 「綠建環評」除可為現有建築物作全面評估外,最近還加入自選評估計劃,以鼓勵業主在改造和/或管理有關建築物時考慮進行「綠建環評既有建築」評級。政府承諾建築面積達5,000平方米以上並備有中央供冷系統或10,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政府建築物,至少要達到綠建環評的第二高等級(即「金級」評級或以上)。
  • 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亦鼓勵政策局和部門為其管理的建築物申請綠色建築認證,以彰顯政府對低碳發展的承擔。

宣傳教育

  • 環境局及機電工程署推出「全民節能」運動,鼓勵商界、非政府組織及學校和高等教育機構節約能源,並設立網站(http://www.energysaving.gov.hk)專門提供節能的方法。
  • 機電工程署推出《節能約章》,參與者承諾致力採取節能措施,如長時間不使用電器便應關掉電源;而在《4Ts約章》方面,參與者承諾訂立節能目標(Target)並制定時間表(Timeline)、確保透明地披露其節能成效(Transparency),以及鼓勵同行參與(Together)以邁向節能目標。政府亦建立對話平台,旨在鼓勵建築環境界持份者為其建築物設定節能目標和時間表。

附錄6:預計各項節能措施實施後的減碳量

預計在各項節能措施實施後每年減少碳排放約170萬公噸,相當於2016年全港碳排放總量約4%

自2012年以來,750幢新建建築物和7,000項現有建築物內的主要改造工程已遵從法定能源標準。

每年可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
=
1,050,000 公噸

《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三階段涵蓋八種家用電器產品,共佔住宅用戶每年耗電量約70%

每年可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
=
437,500 公噸

自2015年起政府建築物整體節電約4.9%,預期可達到5%的目標。

每年可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
=
50,000 公噸

相關部門將在公共基礎設施中推行節能等措施,目標在2019-20年前減少耗電4%

每年可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
=
30,000 公噸

最新的《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2018年版)較2012年版本可進一步節能約18%

每年可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
=
17,000 公噸

分三階段發展的啟德發展區區域供冷系統在2025年完成後,預計每年可節省8,500萬度電。

每年可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
=
60,000 公噸

擬議新增的啟德發展區區域供冷系統預計每年可節省5,300萬度電。

每年可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
=
37,000 公噸

附錄7: 發電界別知多些

能源政策目標 46

當我們考慮長遠發電燃料組合時,我們應兼顧四大主要政策目標,以確保能在安全、可靠和合理的價格下,滿足社會的能源需求,並同時減少在生產及使用能源時對環境的影響


可靠性

我們擁有的高樓大廈比例較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多,超過50%的香港人在15樓以上居住或工作。我們每天還有超過500萬人次的乘客使用電動運輸系統。我們的道路網絡、機場以至建築物內的升降機沒有電力供應便無法運行,乃至供水系統也需要電力使水泵運作。

香港一直享有達世界級高度可靠的電力供應,每年的平均意外停電時間少於3分鐘。


安全

兩家電力公司在整個供電鏈,一直保持高水平的安全記錄。

除了安全運作本地的發電設施外,香港在過去25 年一直從大亞灣核電站安全輸入核能。


合理價格

我們的電費價格比世界很多大城市為低。

香港的住戶支付的電費平均佔其總開支少於2%。


環保表現

自1997年後,政府不再容許電力公司興建新的燃煤發電廠。

兩家電力公司一直達到政府日趨嚴緊的排放上限要求。隨着我們逐步減少燃煤發電量,預計碳排放量將在2020年之前達到峰值。


了解更多香港不同的燃料種類 47
註: 基於現有技術為不同種類燃料作出的評估。

燃料種類 可靠性 環保表現 價格 供應
可靠性:

可儲存於發電廠及迅速應對能源需求的變動

環保表現:

高碳排放和其他空氣污染物排放

價格:
供應:
供應足夠
天然氣
可靠性:

可迅速應對能源需求的變動

環保表現:
中等

其碳和其他空氣污染物排放量遠較燃煤發電為低,但仍排放溫室氣體及不能達到更高的減碳目標

價格:
高而波動
供應:
供應足夠
核能
可靠性:

提供穩定的大規模基本負載電力

環保表現:

零碳排放和不會產生其他空氣污染物,但需處理核廢料

價格:
中等
供應:
區域上有供應
可再生能源
可靠性:

大部分的可再生能源只能間歇性發電及需要由其他穩定燃料 (例如化石燃料及核能)作後備發電用途

環保表現:

低碳和空氣污染物排放

價格:

現時以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較高,以及由其他燃料作後備發電用途涉及額外成本

供應:
某程度上區域上有供應;及本地供應有限

政府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支援措施

政府以身作則

  • 預留共20億元為政府建築物、場地及社區設施裝設小型可再生能源設施。
  • 進行大型可再生能源項目,如建設轉廢為能設施,以及研究在合適的水塘位置裝設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和在合適的堆填區裝設太陽能板。

推動私營界別採用可再生能源

  • 引入上網電價計劃,為非政府界別提供誘因投資可再生能源。
  • 放寬安裝太陽能設施的相關建築要求。
  • 推出新計劃「採電學社」,為學校及非政府機構提供技術支援及財政資助,安裝小型可再生能源設施。
  • 提供稅務優惠,使購置可再生能源設施的資本開支能在首年獲全數扣除。
  • 提出法例修訂,以豁免因參與上網電價計劃而需要申請商業登記及繳付利得稅的要求。


專線專供及非專線專供的區域合作方案
  • 除了不同燃料類型的表現,我們輸入電力的方式也會影響本港供電的可靠性。
  • 現時,中華電力除了從廣州蓄能水電廠以非專線專供的方式經廣東省的電網輸入電力,還有從大亞灣核電站以專線專供方式配合聯網解列安排輸入電力供港。
  • 兩套供電系統過去表現穩定,而專線專供配合聯網解列安排的供電可靠性更高。大亞灣核電站直接接駁中華電力系統,並直接輸出電力至該系統。假如廣東電網供電不穩,中華電力可採取聯網解列安排,使其電力系統與內地的系統中斷連接,以免受到影響。此外,當中華電力系統與廣東電網中斷連接時,大亞灣核電站的發電機組仍可與中電系統通過專線保持連接,繼續向香港供電。



電力系統的規劃
  • 電力需求會隨着用戶的整體電力使用模式而不時變更。一般而言,在炎熱和潮濕的夏天,電力需求會達致頂峰,一般稱為「高峰需求」。
  • 電力公司需要有足夠的發電容量,以應付用戶任何時候對電力的需求。發電容量是指可適時按需求配發及輸送電力的可靠發電容量。
  • 本地燃煤及天然氣發電雖可提供可靠發電容量,但燃燒煤及天然氣會產生碳排放。不同種類的零碳能源提供不同程度的可靠發電容量 — 輸入核能可提供可靠發電容量,而可再生能源(除了轉廢為能外)如太陽能和風能大都只能間歇性發電,可供電量也不可預測(如每分鐘的雲量或風速也會有所變化)。換言之,我們不能確定是否有足夠的可再生能源去應付用戶任何時候的電力需求。因此,為確保高度的供電可靠性,我們不能單一依賴可再生能源,以滿足我們的電力需求。我們必須採用雙軌策略,在可再生能源供應穩定時,輸入較多可再生能源;而在可再生能源供應有限或減少時,則轉用本地燃氣發電及使用其他可進行聯網解列安排的零碳能源,以維持香港達到世界級的供電可靠性。

附錄 8: 支持進行公眾參與活動的機構名單

公共機構
  • 市區重建局
  •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 香港房屋委員會
  • 香港房屋協會
  • 香港機場管理局
  • 消費者委員會
大學、大專及教育界
  • 香港大學
  • 香港中文大學
  • 香港公開大學
  • 香港恒生大學
  • 香港城市大學
  • 香港科技大學
  • 香港浸會大學
  • 香港理工大學
  • 香港教育大學
  • 香港演藝學院
  • 香港樹仁大學
  • 珠海學院
  • 嶺南大學
  • 職業訓練局
研究機構/智庫
  • 思匯政策研究所
  • 優環長學建築設計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汽車相關組織
  • 公共巴士同業聯會
  • 右軚汽車商會(香港)有限公司
  • 香港左軚汽車商會有限公司
  • 香港汽車服務業聯會
  • 香港汽車商會
  • 香港汽車會
  • 香港的士小巴商總會
  • 香港電動車業總商會有限公司
  • 環保汽車維修同業聯會
專業團體
  • 加拿大土木工程學會(香港)
  • 亞洲智能建築學會
  • 屋宇設備運行及維修行政人員學會
  • 英國屋宇裝備工程師學會(香港分會)
  • 英國特許房屋經理學會亞太分會
  • 英國特許建造學會(香港)
  • 香港工程師學會
  • 香港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
  • 香港合資格環保專業人員學會
  • 香港房屋經理學會
  • 香港物業管理公司協會
  • 香港城市設計學會
  • 香港能源工程師學會
  • 香港能源學會(分會)
  • 香港專業建築測量顧問公會
  • 香港設施管理學會
  • 香港規劃師學會
  • 香港測量師學會
  • 香港運輸物流學會
  • 香港園境師學會
  • 香港綠色建築議會
  • 香港環保產業協會
  • 香港環境管理協會
  • 香港顧問工程師協會
  • 建築環保評估協會
  • 國際物業設施管理協會(香港分會)
  • 澳洲工程師學會(香港分會)
  • 環保建築專業議會
  • 營運工程師學會(香港分會)
商界
  • 法國工商總會
  • 香港工業總會
  • 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
  •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
  • 香港中華總商會
  • 香港地產建設商會
  • 香港建造商會
  • 香港美國商會
  • 香港英商會
  • 香港酒店業協會
  • 香港新西蘭商會
  • 香港總商會
  • 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
  • 新界總商會
非政府機構/辦學團體
  • 中華回教博愛社
  • 仁愛堂
  • 仁濟醫院
  • 孔教學院
  • 生活書院
  • 再皂福
  • 匡智會
  • 東華三院
  • 英基學校協會
  • 香港女童軍總會
  •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 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會
  • 香港佛教聯合會
  • 香港明愛
  •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 香港青年協會
  • 香港婦女勞工協會
  • 香港基督少年軍
  •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 香港基督教青年會
  •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
  • 香港婦聯
  • 香港道教聯合會
  • 香港聖公會
  • 香港賽馬會
  • 婦女服務聯會
  • 救世軍
  •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
  • 新生精神康復會
  • 聖雅各福群會
關注團體
  • 350香港
  • 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中國代表處
  • V'air Hong Kong
  •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 世界綠色組織
  • 低碳想創坊
  • 長春社
  • 珍古德協會(香港)
  • 香港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
  • 香港地球之友
  • 香港綠色策略聯盟
  • 香港觀鳥會
  • 商界環保協會
  • 智慧城市聯盟
  • 綠色力量
  • 綠惜地球
  •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 綠領行動
  • 環保協進會
  • 環保促進會
  • 環保觸覺
  •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第四章 參考資料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