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正在影響全球每個角落。香港與其他沿岸城市一樣,現正面臨多種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威脅,包括氣溫上升和更多極端天氣現象。除非全球採取更大膽和更迅速的行動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這些影響將會持續加劇,並在未來幾十年以更快的速度發生。
2015年,196個締約方通過了歷史性的《巴黎協定》。這是一份目標進取的多邊協議,旨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共同建立低碳、具抗禦力及可持續的未來。根據協定,締約方承諾把全球平均溫度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溫度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之內。《巴黎協定》適用於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須於2020年或以前制定至2050年的長遠減碳策略,亦須每五年檢討我們的氣候變化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達到以上低於2℃之內的目標,全球須於2050年前將絕對碳排放量由2010年水平減少40%至70%,並在2100年前將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淨值降至零。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近發布的《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提供了科學數據,說明控制全球升溫在1.5°C比2°C可以進一步降低氣候風險。然而,將全球升溫限制在2°C已是艱鉅任務。若要進一步把全球平均溫度升幅限制在1.5°C,全球必須在2050年左右達到淨零碳排放,當中挑戰更具高難度。在上述背景下,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是,香港該如何制定更積極而務實的策略,以達致更深度減碳的目標,及推動各界及時採取更有力的減緩氣候變化行動。
為了有效應對氣候危機,我們必須採取迫切減碳行動。我們須從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建築、運輸、能源、水資源及廢物管理系統等方面採取跨界別聯合行動,這些都有賴民間、企業和政府的廣泛參與。許多城市和國家正尋求各種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法並將減碳工作集中在幾個關鍵領域,包括加強教育和宣傳、提高建築物能源效益、能源界別深度減碳及推動綠色運輸,以及其他措施如產業升級、更有效的廢物管理和移除二氧化碳的措施。探索不同的融資機制亦成為全球趨勢,例如發行綠色債券和通過碳定價等方式,以動員私人資本投資相關項目和活動,建構低碳和更具氣候變化抵禦力的經濟體系。
我們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加強行動,透過落實各項措施,包括實踐低碳生活模式、提升建築物能源效益、採用更多零碳燃料發電及發展一個高效和環保的公共交通系統,以進一步減少碳排放。就此,《公眾參與文件》提出了三個主要議題,供公眾積極參與討論:
- 你了解日常生活與碳排放之間的關係嗎?有甚麼方法可以令你更容易掌握有關資訊?
- 有甚麼方法可以幫助你實踐低碳生活?商品及服務供應商可如何促進你的行為改變?
- 有甚麼因素令你未能實踐低碳生活?
- 應舉辦甚麼教育及宣傳活動來推廣低碳生活?
- 建築物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碳排放來源。我們可多做甚麼以進一步推動節能和減少與建築相關的碳排放?
- 可採取哪些措施來鼓勵或規管建築物業主和租戶,以提升整幢建築物(即包括私人單位/地方)的能源效益?
- 可考慮採取哪些措施鼓勵業主於建築物範圍內增設可再生能源裝置?
- 長遠來說,可考慮使用哪些被動式節能設計元素(如自然通風)來提高建築物能源效益?應提供哪些誘因以進一步推動發展商和業主採用被動式節能設計元素?
- 化石燃料或非化石燃料,兩者之間你會如何選擇?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利益,在決定香港未來的燃料組合時你會有何考慮?
- 我們該如何進一步加強在本地發展可再生能源?
- 如要在2030及2050年達致更高的減碳目標,無可避免需要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來增加零碳能源比例。面對氣候變化的威脅,你會怎樣思考和取捨?
- 在考慮香港至2050年的電力界別的長遠減碳策略時,你如何衡量不同考慮因素(包括可靠性、安全及供應情況、合理價格、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表現等)的重要性?
- 如何促進更廣泛使用綠色創新運輸技術?
- 對於減少運輸業碳排放量的措施,你有何建議?例如,你會否以步行代替短途交通,及以視像會議代替現場工作會議?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委員會」)期望透過公眾參與過程,讓公眾意識到碳排放帶來的影響,同時收集社會各界的意見,尋求可行的減碳策略及措施。由於《巴黎協定》所要求的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策略只包括減緩方面,是次公眾參與將會在考慮本港的地理環境、社會及經濟各方面的需要下,邀請公眾集中就減少碳排放方面的減緩行動提供意見。
委員會歡迎你就長遠減碳策略的關鍵議題提供意見。請填寫本文件第四章的意見收集表,並於2019年9月20日或之前遞交。我們亦歡迎你參加我們的公眾互動活動。活動詳情載於委員會專屬網站 www.susdev.org.hk。如欲了解更多資訊,可致電公眾參與熱線:3917 4763。